“十五五”数字化战略规划
润凌小盼同学
阅读:57
2025-11-07 07:11:18
评论:0
当前在数字化方面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如何做“十五五”规划。老杨在此方面收到过很多粉丝朋友的咨询,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战略与落地紧密结合。近日刚刚发布了“十五五规划建议”,其中第四部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指出了未来五年企业数字化建设的方向,具体内容请自行在网上查询,因此有了战略参考,企业的“十五五”数字化战略规划就有了明确的顶层设计依据。今天老杨就来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与企业实际数字化转型实践,来与大家探讨如何写一篇高质量的“十五五”数字化战略规划。
很多粉丝朋友对于写数字化规划很是头疼,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容易陷入技术堆砌或空泛目标的误区,专业的技术术语让方案显得晦涩难懂,又缺乏清晰的实施路径与业务价值锚点,所以很难得到高层认可与资源支持。真正的规划应以业务价值为导向,围绕核心战略目标展开,将技术作为支撑手段而非目的本身。数字化不是追赶潮流,而是系统性变革,需明确阶段性目标、关键举措与评估指标。编制一份高质量、能落地的企业“十五五”数字化规划,尤其是对于央国企而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蓝图,更是一次深刻的战略重构和管理变革。老杨建议企业在编制过程中注意以下七点:数字化规划不能是信息部门自说自话的技术文档,必须与企业的核心战略同频共振。比如信息部门必须深刻理解并融入“新质生产力”、“科技自立自强”、“数字中国”、“AI+” 等国家战略。在规划中要明确体现企业如何服务于这些宏大叙事,例如:通过攻关哪些“卡脖子”技术来支撑自立自强?通过哪些“AI+”场景来催生新质生产力?这就是“向上对齐”,规划内容要显得有高度。同时,数字化是实现业务战略的手段,而非目的。规划中每一项任务都必须回答:“这能帮助主营业务解决什么痛点?实现什么战略目标?这就是“向内对齐”。避免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陷入“技术堆砌”的陷阱。规划必须从业务面临的真实问题和痛点出发,以价值创造作为衡量一切投入的准绳。比如:基于“十四五”的复盘,不能只说“取得了成绩”,更要敢于直面 “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要注意,规划的重点不是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描绘 “数字化业务场景”,每个场景都应明确:现状痛点、数字化解决方案、量化价值(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收入增长)、责任部门。最关键的是必须进行务实的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不仅算清投入,更要算清产出。对于央国企而言,在“十五五”期间,必须将技术自主可控和安全韧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比如在规划中必须有一张清晰的、与本企业相关的“卡脖子”技术清单,并据此制定详细的攻关路线图,明确时间点、责任体和资源保障。同时安全环节也不能忽视,要在规划中明确数据安全、网络安全、AI伦理的治理框架和投入。一个无法落地的规划是空中楼阁。规划必须清晰地回答“怎么干”的问题。比如在实施路径上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分阶段、抓重点:采用“试点、推广、融合”的渐进式路径策略,切忌全面开花。数字化转型最大的障碍往往不是技术,而是人和组织。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一文中也提到了人才管理原则,所以要在规划中对此进行详细描述,比如企业的人才战略,如何引进顶尖人才?如何培养现有员工?更重要的是,如何改革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在规划中必须将数据治理和数据平台建设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没有高质量、可共享的数据,所有智能应用都是无源之水。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里不做过多的描述,同时每个企业在技术方面都不是“一个打十个”的强者,因此更加需要生态的力量,在规划中应体现开放合作的思路:哪些能力自建?哪些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研发?哪些采购或与生态伙伴合作?通过构建或加入创新联合体、产业联盟,快速获取外部创新能力。数字化规划的主要读者是决策者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因此,要多用业务价值、管理提升、成本效益等他们熟悉的语言来阐述,减少晦涩的技术性术语。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规划的编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应广泛征求业务部门的意见,让它们成为规划的参与者和所有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编制“十五五”数字化规划,本质上是在绘制一幅企业面向未来的作战地图。它需要战略家的高度、业务家的深度、技术家的精度和改革家的勇气。牢牢把握以上七点,方能制定出一份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卓越规划,真正引领企业穿越变革深水区。如不想看以下框架内容,请直接滑至文末即可获取《XX集团“十五五”数字化战略规划》word版范本的方法。(1)国际国内宏观形势分析(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大国竞争)(2)国家战略要求解读(新质生产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数字中国、AI+)(4)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与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内在需求(1)本规划与国民经济“十五五”规划、国家技术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的衔接(2)本规划在企业整体战略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数字化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1)编制依据:国家政策法规、行业规划、集团总体发展战略等(2)编制原则:战略引领、统筹布局、自主可控、价值导向、融合发展等(3)规划范围:集团总部、各子公司、主要业务板块;规划期:2026-2030年(1)取得的成绩与亮点(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应用、管理提升等)(2)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短板(数据孤岛、核心技术依赖、业务融合深度不足、投入产出效益待提升等)(1)运用行业标准模型(如DCMM、两化融合等)进行能力测评(2)与国内外同行业领先企业(对标世界一流)进行差距分析(1)机遇:政策红利、技术突破(AI、大数据)、市场新需求、生态合作可能(2)挑战:技术自主可控压力、网络安全风险、组织变革阻力、复合型人才短缺(1)核心: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以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使命。(2)强调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战略导向原则:紧密围绕企业主责主业和核心功能。(2)自主可控原则:将供应链安全和核心技术自主作为生命线。(3)价值创造原则:聚焦主业提质、降本、增效、创新,衡量数字化投入产出。(4)数据驱动原则:激活数据要素价值,赋能决策与创新。(5)体系推进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实现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的协同。(1)总体目标:例如,建成“智慧XX集团”,数字化转型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①技术突破目标:关键软件/平台自主化率、研发周期缩短率等。②业务赋能目标:智能制造水平、数字化营收占比、客户满意度提升等。③管理提升目标:数据治理成熟度、决策科学化水平、运营效率提升等。④产业引领目标:形成可输出的行业解决方案、孵化数字科技新业务等。·4.1 任务一:夯实自主可控、安全韧性的数字新基建(1)重点工程1:一体化云平台升级工程(建设集团“一朵云”)(2)重点工程2:全域数据体系建设工程(数据治理、数据中台、数据资产化)(3)重点工程3: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强化工程(主动防御、合规治理)·4.2 任务二: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强化自主创新能力(2)重点工程5:人工智能(AI)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工程(行业大模型、智能算法)(1)重点工程6:“AI+”智能生产与运营提升工程(数字孪生、智能工厂)(3)重点工程8:数字化客户服务与生态平台建设工程·4.4 任务四:创新体制机制,培育数字生态与人才(1)重点工程9:数字创新实验室与生态合作平台建设工程(2)重点工程10:数字人才梯队建设与文化培育工程第五章:实施路径与阶段划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自行编写)(1)第一阶段(2026-2027):重点突破,夯实基础(主攻新基建和试点项目)(2)第二阶段(2028-2029):全面推广,深化应用(核心业务全面数字化)(3)第三阶段(2030):集成融合,智能引领(实现集团级智能决策与创新)(2)明确首席数字官(CDO)职责,建立协同推进的组织体系。(2)创新投融资模式(争取国拨资金、产业基金等)。(1)经济效益:量化指标(如成本降低、效率提升、新业务收入)。(2)管理效益:定性描述(如决策能力、风险控制、创新能力提升)。(3)社会效益:对行业、国家的贡献(如技术输出、产业链带动)。
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blog.rlidc.com/post/1317.html
声明
1.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