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解决沟通难题

锐菱小明哥 阅读:178 2023-11-23 07:58:18 评论:0

导读:

1、课题分离

2、非暴力沟通

3、刻意练习

 

人是社会型动物,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一直生活在各种关系中,家庭关系、同事关系、朋友等等。各种关系都离不开有效的沟通,之所以很多人关系处不好,就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今天我们讨论一下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是课题分离,我们要明确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这样才能理清关系,才能良好沟通,理解了非暴力沟通,还需要刻意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这种沟通方式。


image.png


01、课题分离


       人关系中存在的人际问题用了一句总结就是:“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比如家庭关系中: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辅导孩子作业,鸡飞狗跳。这就是典型的没有课题分离,母亲把孩子的作业看做自己的课题,干涉孩子写作业的过程,嫌孩子写作业慢,握笔姿势不对等等。我们可以辅导孩子,纠正孩子,但是不是干涉孩子做作业。作业做不完,做不好是孩子的事情,家长的课题是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作业,应该如何握笔。作业完不成,会有老师批评。挨几次批评就知道做作业了。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对阿德勒心理学的“课题分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需要独自面对,我们不能左右别人的事情,同样也不喜欢被别人左右,这就需要做到课题分离,理清关系中各自的课题是我们处理关系的边界。

课题分离的前提是视人为人,人人平等。只有平等的关系中,我们才更容易勇敢面对自己的责任。现实中我们却经常把人分成各个等级,在职场中,有领导、下属,家庭中有父母、子女等,在职场,人们更容易认为领导是有权力的,是有事情决定权的,在家庭中,父母认为自己见多识广,是有决定权的。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很容易发生课题干涉行为。

所有不平等的关系都会导致“权力的争夺”,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人际矛盾。父母经常以关爱的名义,做出“控制孩子”的行为,要求孩子多穿衣服,防止着凉,就像网上说的“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孩子知道冷暖,知道该穿什么衣服,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正在争取独立的路上,如果父母干涉过多,就容易产生很多矛盾。职场类似,如果上级管控过多,下属就会丧失工作主动性,所有工作都变成了上级的课题,而不是自己的课题了。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不是重点,不是为了分离而分离,是为了找到边界和责任划分。

课题分离的核心思想便是:我们遇到问题时,要明白哪些是我们自己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这些和我们的行为态度有关,是我们的责任,哪些是别人的,我们无权干涉。

课题分离的原则是: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02、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他还因此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非暴力沟通认为人的天性是友善的,暴力的方式是后天慢慢产生的。人们的行为是满足一种或多种需要的策略。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通过建立联系使我们能够理解并看重彼此的需要,然后一起寻求方法满足双方的需要。

课题分离是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我们知道哪些是我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就不会去强制干涉别人的课题,就不会产生“暴力”沟通。我对我的生命负责,你对你的生命负责,这样才能不会产生“都是你的错”的指责式沟通和“都是我的错”的“内疚式”沟通。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其实不难理解,只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第一,非暴力沟通中的观察强调的是把观察和评论分开。要求沟通者能够不带预设地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具体指出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物。现实生活中,我们沟通中常用的是评论代替观察。

比如员工开会迟到了,你可能会对员工说:你怎么又迟到了?这里的“迟到”就是评价,是带着指责的口气说你又迟到了。而观察往往是基于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实,我们可以这么说:小王,我发现你是九点十分进入会议室的,咱们定的开会时间是九点整,你进来时,我看到大家看了你一眼,王总继续讲他的PPT,你这样会让领导与其他人的思路会被打断,而你自身也错过了很多内容。如果这样下去,我担心你在领导与同事心中的形象变差。9:10进会议室这是事实,会议室有表,迟到者不会有异议,指出事实的影响。

我们习惯的沟通方式,是用评价来表达意见的。评价并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在加工事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意见。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评价者总是高高在上的。这种沟通容易引起对方的抵触。

评价是我的东西,是我对事情的意见,而观察是我们能共享的事实。

第二,表达感受,要分区感受和想法。感受是识别和表达内在的身体感觉和情感状态,而不包含评判、指责。我们日常沟通中常常不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以评判和指责代替。以迟到为例,我们感受是你违反了规则,让我伤心、愤怒,但是我们说的话,你又迟到了,是职责代替了我的感受。

第三,提出需要。沟通中我们总是容易以批评职责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诉求,而不是直接说我们的需要。

比如家长看到孩子在玩游戏,希望孩子去学习,完成自己的作业。我们的沟通方式是:光知道玩,我们省吃俭用供你上学,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们吗?这种沟通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内疚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学习了,也不是好的沟通方式。我们应该直接这样说:你已经玩了一个小时的游戏了,别玩了。

第四,提出请求。请求,就是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但是这里要注意,请求不是命令。

提出请求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而别人是否照做,这是别人的事情。如果我们提出请求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如果他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惩罚。那我们提出的就不是请求,而是命令。

还是以小孩玩游戏的事情为例,父母不能说:别玩游戏了,快去做作业,否则别吃饭了。这就不是请求,是命令。正确方式应该是温柔而坚定地说:孩子,咱们约定得是一天只能玩一个小时的游戏,让眼睛休息一会,去做作业吧。

人们对待命令的方式,通常只是服从或者反抗,而不是出自本心的认同。


03、刻意练习


要做到课题分离和非暴力沟通,都离不开长时间的刻意练习,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指责式沟通。要改变习惯,需要可以练习,要熟练掌握课题分离和非暴力沟通的要领,更需要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他认为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做不好或不会做,需要通过学习掌握和提高的。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不是随意学习。

刻意练习是一种有目的的练习,带着目标和目的去练习,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不断突破自己。刻意练习需要反馈,通过反馈不断提升自信和个人能力。

刻意练习需要我们跳出舒适区,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练习水平。所有顶尖运动员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乔丹、科比、费德勒、梅西等等都是长期刻意训练才达到人球合一的水平。

所谓的天才是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炼成的。

有效的练习,是有目的地突破舒适区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成长、不断突破。

课题分离练习需要我们对待每件事都要思考这里面哪些使我们必须负责的,哪些是别人的课题。非暴力沟通练习需要我们围绕沟通四要素,做到观察事实、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真实需要,提出自己的需求。不要让习惯左右我们的沟通方式。


发表评论
搜索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快捷导航返回顶部
润凌网络
在线留言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