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规律与现象
(一)
一株小麦,破土而出,蓬勃生长,节节增高,软糯麦穗逐渐变得坚硬,绿色褪去,金色涂装,直至最终,麦粒脱落,黄叶飘飞,只剩下枯杆留下时间的痕迹。
再往上追溯,大地之下,麦粒吸收着水分与营养,不断壮大,冲出大体的遮掩。
小麦,从麦粒到枯杆显现的形态,是为现象。
无数颗小麦,年复一年重复变化的过程,是为规律。
麦粒本身的性质,属性,能开启变化的那个根本能力,是为本质。
但是,聚合温度、土壤、水分、营养等条件与麦粒产生反应作用,实现生长,这也是规律。也就是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发生反应才得触发能力。
能够成长,是本质。
聚合条件反应,是触发的规律。
如何变化,是变化的规律。
变化的形态,是现象。
而事物具有这样的能力与性质,能够变化,虽是本质,其实也是事物本身的规律,因为本就具有,会如此。对于小麦这个物种来讲,能够生长变化,这就是规律,是超过单个麦粒之上的更大尺度上的规律。
了解事物的本质,能够知晓其属性,能不能够成长。
了解事物的规律,能够知晓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变化的模式。
看到事物的现象,探索变化的机制,能够知晓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其意义在于,想要得到小麦,就需要了解其本质与规律,并且尊重规律施行。否则,一无所获。
(二)
想要得到什么、想要清楚问题、想要解决问题、想要建立机制……就先要了解决定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三)
现象本身只是显露的不同形态。一株小麦,绿色的是它,金色的也是它。如果只是见过金色,那么以为它就是金色的。
看不见紫外线,但是存在。
现象,丰富且难以全部捕捉。
因此,“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从求索现象,转向求索规律。
但对于现象的充分与尽可能的了解,是探索规律的重要积累。实际两者并不相违,是相互的成就。
只不过是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上,而忽略了规律。
通过现象探索本质与规律,进而能够了解到不曾知晓的现象,从而更全面的了解事物。
(四)
对于人而言,了解了本质与规律,也就掌握了事物变化的机制,从而知晓自己该如何做。
就像植物,知道了该怎么种植。
就像建筑,知道了该怎么建设。
就像芯片,知道了该怎么制造。
就如裂痕,知道了该怎么恢复。
就如家庭,知道了该怎么对待。
就如工作,知道了该怎么处理。
(五)
现象无尽,本质与规律亦是无尽的。显然,人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理解尽可能多的本质与规律,从而益于生活的指导。
在变化的世界中,本质与规律也只是相对的本质与规律,并非绝对。但在一个时期内,这种相对性已足够使人建立相对正确的认识。
而其中,最为普遍的,是一般性规律。包含了宇宙的规律、大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科学的规律,一切存在的规律……
如,银河运转,质能转换,冬去春来,经济变化,权力更迭,历史变革,社会变迁,关系相互,成长规律……
一般性规律并不复杂,是普遍性的。而日常的生活,与这些规律关联着。
(六)
规律,代表着胜利,因为只有胜利,它才能够长存,才能够称之为规律,所以,规律代表着一个时期内,相对的正确。
是用个人感思,还是用规律指导生活,这是两条不同的路。
凭借个人的才能,无论哪种特长,包括创作、才艺……都可以获得相当的经济收入。掌握规律与否,并不足以影响凭借特长创造的收益。
只不过,规律,是用来指导正确的做法的,是用来建设的。无论事业、家庭、人生,还是经济、政治、工程……以及解决问题。是用来让人看清事物的变化的。
当一个人面临问题,束手无策的时候,规律的作用,就显现了。
当一件事情不知道怎么处理更好的时候,也就是规律体现力量的时候。
(七)
若想建立正确的认识,那就需要掌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随着掌握的增多,对于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理解也会变化,理解到同一事物,更为深刻的本质与规律。同时,对于自身与整个世界的理解,也会综合性的更为深刻。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没有终点。
这意味着前一个时期的认识,可能会被最新的认识所替代,甚至推翻,不断的变革,不断的修正。
应该说,认识那是无尽的,永远在路上。
但,每个事物总有一些关键的里程碑,就像小麦破土而出的时刻,结穗的时刻,麦粒成熟的时刻……
当规律掌握到一定程度,虽然不代表绝对的正确,但已经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确,并且持续的提升着。
这是一个增加正确比例与增加概率的持续旅程。
何谓正确?
一般性的规律建立起来的一般性的认识,也就是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如,是否能够有爱有合适的方法的对待孩子,是否能不已所欲施与人,是否能够让一个组织有序运行与有竞争力,是否能准确计算出火箭所需的燃料,是否能够实施长久的利国利民的政策……
如果再举一个例子,为何历史没有最终选择国民党,如果了解事物规律的话,就知道国民党的失败是必然的,历代政权之覆灭,主要的原因,是少数人的资源垄断,而多数人的食不果腹,系统崩溃。
(八)
一般性规律,是事物的规律,也可以称之为客观世界的规律,与人的意志无涉。
个人的意志、认识,属于个体的主观倾向与看法。
无论人认不认为地球不该绕太阳旋转,地球都在绕着旋转。无论认为人该不该吃饭,都需要摄取能量维持生存。
人的问题,就是往往只注意个人的意志,而忽略事物本身的规律。
以为该如此,施加于事物,规律就像坚固墙体,等撞到的时候才知道。
以为该如此,施加于他人,他人要么承受,要么敬而远之。
而尊重规律,不至于撞墙,或者少撞一些,人心不至于离散。
事实上,尊重规律,能够知道如何做是正确的,能够爱人、尊重人,能够凝聚人心力量,也能够知道什么该远离。
多了解一些规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就没那么困难,相处也就没那么费力。
规律是冷冰冰的,不在意人的意志如何,它们会照常运转。但当人能够了解它们,带给人的却是顺畅与温暖了。
这似乎和人之间类似,互相不搭理,自然冷漠,而互相理解,自然亲近。
(九)
一般性规律,是普遍性的事物规律,是建立在对于世界探索的已知与推论的基础上。而一旦探索出新的发现,一般性规律也会被革新。况且,新的发现,往往基于已有基础上前探。就像一座桥,不断向前延伸。
但人,能够做的,就是在已知的基础上建立生活,建立未来。
一般性规律,包含了所有一切已知与推论,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界与科学探索的方方面面。
生活的阅历,世界的观察,知识的了解……等等,这实在是一个无所不在的随时获得的过程。
而这些获得,并不复杂,就像注意到小麦的生长规律一般,就像累了需要休息一般……
规律,都是最简单的。
事物的长存,就是基于简单的规律,而后,“道生一,一生二……”,但是,那些后来的三四五六七,都可以称之为复杂,以至于驳杂了,乱花渐欲迷人眼,回到道上,才能知道事物的本来面目。
(十)
有的人看起来不读书,也不怎么思考,但是很明智,做事情井井有条,处理事情的能力很强,似乎与是否掌握事物规律无关。
如果不懂得事物规律,又如何懂得事物呢?不懂得事物,又如何正确的对待事物呢?
同样是学生幼小的阶段,为什么有的钻研学习方法,总结知识的规律,有的并没有呢?
理解事物,正确对待的前提,是掌握事物本质与规律。
所谓生而慧,并不是没有,不是指一生下来就完全掌握了智慧,而是其天性中就有着正确理解事物规律的能力。因而,即便不经过知识的学习,其已知晓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规律。体现出来,就是聪慧,明事理,能力强。
再就是不考虑先天,家庭主动的言传身教,或者无意识的自然的日常行为,对于孩子构成了影响,已走上规律之道。
而且,规律,除了需要知识才能了解的那些外,相当都是日常生活中就能够知晓,无非是意识到与否、总结与否、坚定与否而已。
因此,从规律的获得途径、天性、家庭影响等各方面而言,不是说读书多了,知识获得多了就一定会掌握规律,甚至有时,知识多了,不知提炼提升,反而会成为认识的障碍。更何况,生活中的许多知识,是本就存在问题的。
拿着《三国演义》作为准则,与拿着《三国志》作为准则,会得到两个不同的世界观。
但,知识,只要会提炼,是很有益于规律的掌握的。特别是,如果天性中欠缺,而家庭养育中也欠缺,那就只能依靠自身的觉思与知识拓展了。这也正是读优质书的意义所在。
书籍不佳,或者迷信,不仅不会提高自己,还会障碍自己。
不是所有的事都是有益的,不是只要做了总是有用的。超出事物所能承载的界限,就是灾难。这好像,也是一种规律……
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blog.rlidc.com/post/1257.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