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管人,立规矩、带队伍、定心锚,就这三件事
人,难管。这话不光你我感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你开公司,带团队,日日夜夜琢磨的,无非就是怎么把人管好,把事做好。可林林总总的理论,从西方MBA到本土智慧,学了一箩筐,落地却总觉得差那么点意思。
今天,咱们不妨换个视角,从《毛选》里找找答案,你会惊奇地发现,它对“管人”这件事的洞察,精准而深刻,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科书。
我琢磨着,管人这事,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理论,归根结底,就三件事:立规矩、带队伍、定心锚。这三件事,教员在革命战争年代,用得炉火纯青,打造了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今天,我们做企业,带团队,道理是相通的。
第一件事:立规矩让所有人知道红线在哪
规矩,是基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团队里有老油条,有新人,有精英,有普通员工。大家背景不同,能力各异,如果各行其是,团队很快就会变成一盘散沙。
立规矩,就是要明确游戏规则,让每个人都清楚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边界在哪里。
教员当年怎么立规矩的?不是靠喊口号,更不是靠人治。他有一套极为精妙的“规矩体系”。你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不是规矩?它不是洋洋洒洒的法律条文,而是简明扼要,直指人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底线。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是组织原则。这些规矩,清晰得就像刻在石头上。
我们做企业,也一样。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日常行为的准则。
比如,华为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这不就是规矩吗?它告诉员工,你所有工作的出发点是客户需求,你只有奋斗才能获得回报。再比如,你公司的核心制度,从考勤到报销,从绩效评估到晋升机制,这些都是规矩。但请记住,规矩不能是空中楼阁。
1,规矩要具体,可执行。
你说要“结果导向”,那什么叫结果?怎么衡量?具体到某个岗位,这个月的销售目标是多少?完成多少算优秀,多少算及格?这些都得清清楚楚。
你不能说“好好干”,那什么叫好好干?对不同的人,标准是不一样的。
2,规矩要公平,有底线。
千万不能搞“因人而异”,对张三一个样,对李四又一个样。那样团队会彻底失去信任感,大家会觉得,规矩是用来约束老实人的。一旦有人挑战规矩,特别是那些“有背景”或者“有能力”的人,你作为管理者,必须像教员当年“挥泪斩马谡”一样,铁面无私。
这不是冷酷,这是对整个团队公平的维护,是对规矩的敬畏。当所有人明白,逾越红线必将受到惩罚时,规矩才能真正立起来。
3,更重要的是,规矩要内化于心。
怎么内化?反复强调,身体力行。你作为领导者,自己就是规矩的践行者。你不能要求员工朝九晚五,自己却迟到早退;你不能要求员工节约成本,自己却大手大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团队成员看到你对规矩的坚守,他们自然会效仿。
教员当年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共同劳动,这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所以,第一件事,立规矩。它不是为了束缚手脚,而是为了划清边界,让团队行动有章可循,有迹可循,最终提升整体效率。
第二件事:带队伍激发人的潜能与血性
规矩立好了,队伍怎么带?这可比立规矩复杂多了。规矩是冷的,队伍是活的。带队伍,就是要凝聚人心,激发潜能,让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跟着你干,并且能爆发出超乎寻常的能量。
教员当年带队伍,厉害在哪里?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更是一个卓越的“人心管理者”。他知道如何把一群来自五湖四海,文化程度、思想观念各不相同的人,拧成一股绳,去打败装备精良的敌人。
第一,他能清晰描绘愿景,让大家看到“远方”。
当年红军战士,图的是什么?不是眼前的升官发财,而是“打土豪,分田地”,是建立一个新中国。这个愿景,宏大而具体,直接触及了底层人民最朴素的生存渴望。我们做企业,也一样。你的愿景,不能只是“赚大钱”,那太苍白了。你要让员工看到,我们公司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我们能为社会创造什么价值?我在这里,能获得怎样的成长?
比如,你的公司是要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还是通过技术创新改变行业格局?这些愿景,要让员工听得懂,感受得到。当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那点工资,而是为了一个更大的目标时,内驱力就被激发出来了。
第二,他能发动群众,让每个人都成为“主角”。
教员的群众路线,是其管理思想的精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打仗前,要开诸葛亮会,集思广益;政策制定,要和农民兄弟座谈。这给了每个人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我们做企业,管理者不能大包大揽。要学会放权,让员工有决策权,有试错的机会。
比如,一个新项目启动,你可以让团队成员来讨论方案,甚至让他们主动承担核心任务。当员工觉得自己是项目的“所有者”,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执行者时,他们会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即使犯了错,那也是成长的代价。
第三,他能分清主次,抓大放小。
教员深谙“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道理。在队伍管理上,他也懂得抓住核心矛盾,解决主要问题。管理者每天面临各种琐碎事务,很容易陷入细节的泥沼。但真正高效的管理者,懂得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人和事上。
谁是你的关键人才?谁是团队的薄弱环节?谁是你的“刺头”需要特殊关照?这些都需要你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识别和培养。
对关键人才,要敢于授权,敢于压担子,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去成长。对薄弱环节,要提供培训,提供辅导。对那些“刺头”,则需要你深入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是能力问题,还是心态问题,然后对症下药。
第四,他能苦乐与共,做团队的“粘合剂”。
长征路上,教员和战士们一起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草根。这种患难与共的经历,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凝聚人心。你作为管理者,不能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你要和团队成员一起拼搏,一起加班,一起承受压力。
当员工看到你和他们一样,为了共同的目标付出,他们会更愿意追随你。这种情感连接,是维系团队最强大的力量。所以,别怕累,别怕脏,和你的团队一起冲锋陷阵,你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敬。
第五,他能识别和培养“接班人”。
教员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着眼于当下,更着眼于未来。他深知人才梯队的重要性。我们做企业,不能只顾眼前。要花时间去培养接班人,去识别人才苗子,给他们机会锻炼,让他们逐渐承担更大的责任。一个真正强大的团队,是人才济济,能够自我复制和成长的。
带队伍,是个系统工程。它考验的不仅仅是你的智商,更是你的情商和格局。
第三件事:定心锚在不确定中给予方向
前两件事,立规矩和带队伍,是构建和运营团队的基石。但世界是变化的,市场是动态的,企业运营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不确定性。这时候,你作为领导者,就需要给团队定一个“心锚”,在风雨飘摇中,让他们看到方向,保持定力。
教员当年在战争年代,面临的外部环境何其复杂多变?国民党的围剿,日本的侵略,国际局势的风云诡谲。但他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全党全国人民指出明确的方向。这,就是定心锚的能力。
第一,要看清大势,洞察方向。
教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准确判断中国革命的走向。比如,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持久战”理论,告诉中国人,这场战争不是速胜,也不是速败,而是持久战。这一定性,就给全体军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明确了方向。我们做企业也一样。你要有洞察行业趋势的能力,要能看清宏观经济的走向,甚至要能预判技术变革可能带来的冲击。
比如,当市场出现颠覆性技术时,你是选择固守旧有模式,还是积极拥抱变化?当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时,你是束手无策,还是迅速调整战略?你的判断,将直接影响团队的士气和行动方向。所以,作为领导者,你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学习,去思考,去与不同的人交流,构建自己对未来的深刻理解。
第二,要保持战略定力,不为一时得失所困。
教员在革命低潮时期,依然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种战略定力,是领导者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市场有波动,业绩有起伏,这些都是常态。如果管理者遇到一点挫折就左摇右摆,朝令夕改,团队就会无所适从,甚至产生信任危机。
你要有一个长期目标,并且坚信自己的判断。当然,这不意味着你不能调整策略。策略可以灵活调整,但战略目标不能轻易动摇。当团队士气低落时,你要像灯塔一样,给他们指明方向,告诉他们,我现在虽然遇到了困难,但我们的目标没有变,我们最终会到达那里。
第三,要化繁为简,提炼核心矛盾。
教员最擅长抓主要矛盾。比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抓住“打土豪,分田地”这个核心矛盾,一下子就发动了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在复杂的局面下,你作为管理者,能否从一堆问题中,拎出那个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
比如,你的公司业绩下滑,是销售能力问题?还是产品竞争力问题?还是市场策略出了偏差?如果能找到那个根本原因,并集中力量解决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众多的任务提炼成几个关键的行动,这样团队才能聚焦,才能高效。
第四,要传递信心,稳定军心。
教员在最艰难的时刻,总能用振奋人心的语言,给战士们带来希望。比如,他在延安窑洞里,面对国民党的重兵围剿,依然能写出《论持久战》,给全国人民以信心。这种传递信心的能力,是领导者的必备素质。
当团队遇到挫折,或者面对巨大压力时,你不能表现出焦虑、迷茫。你要展现出坚定、乐观的态度。用你的言行去影响团队,告诉他们,困难是暂时的,我们有能力克服它。这种心理上的支持,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更重要。
第五,要善于学习,不断修正。
教员在革命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比如,他在井冈山时期总结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就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修正。管理者也一样,不能抱残守缺。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点,对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策略进行迭代升级。
市场在变,技术在变,人才也在变。如果你用昨天的经验去管理明天的团队,那注定会失败。保持谦逊,保持好奇心,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让你在不确定性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为团队定下正确的“心锚”。
你看,从立规矩的制度建设,到带队伍的人心凝聚,再到定心锚的战略指引,这三件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管人的底层逻辑。
我们经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地方在于,它有章可循,有规律可依。艺术的地方在于,它需要你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因人而异。
如果你能把这三件事琢磨透彻,并且真正落地,那么恭喜你,你的管理水平,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人。你不再是疲于奔命的“救火队员”,而是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官”。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blog.rlidc.com/post/1246.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