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这个能力才能淡然面对风险
疫情放大了企业经营的困难,但是我们扪心自问,难道没有疫情的话,企业就会一帆风顺吗?
经历过大江大鱼的时代,进入到数字化转型的时期,很多企业的经营弊病逐渐展现出来:创业的成功源自于第一次正确的洞察,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并没有持续不断的正确的洞察。
只有“管理公司”的概念,没有“治理组织”的思路。把公司看做一个虚拟的人格,没有注意到公司只是“组织”形态中的一种。
洞察也有了,目标也定了,执行却没了。成熟的公司战略的分拆一年2次,不成熟的公司一年都没有一次,糟糕的团队一年很多次,不断拆解不断降低目标值。
一、什么时候摆脱老板的直觉做决策,就是方法论的胜利
很多公司,无论大小,其年度战略的制定高度依赖于老板的直觉。
往往是老板在Q2Q3提N个想法,下面的人用小半年的时间做调研,方向既定,就看是否可行。到年底,下面的人用数据、报告、甚至购买咨询公司的调研结果,向上做几次汇报,次年的战略就基本上定下来了。
这个方式有很大的弊病:
第一,组织设计准备不充分。
做业务的条线老大、中后台的负责人往往没机会深度参与。组织的能力没有经过深度的分析,现有的人才储备没法盘点到位,未来的人才招募也无法完整支撑。公司能不能?这个问题甚至没有人可以负责地解答。
第二,组织内部没有共同的语境。
尤其是高管团队,在产品的选择、市场的开拓、第二曲线的探寻等方面,必须有共同的语言环境,否则很多理念似是而非。看似在讨论同一个问题,但其实对新业务的学习、对市场的理解都有不同的定义,分别调用含义差别很大的数据,对客群的理解和定义完全不一致,更不用说对战略和策略的分解。
我在一家企业内部关于数字化的讨论中,叨陪末座聆听了半天,才发现老板和高管对于数字化的理解差异实在是大,当时他们在讨论产业互联网的前景,老板坚持要次年就展开产业互联网的布局,CIO和COO死活无法同步。最后说,你们的差别在于“上云”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