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2022
03

地产人都下一线后,总部竟然变成这样!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到一线去,亲身接触客户,加强对市场的敏感度,未来更好地提升投资质量……

伴随着不同的口号,今一开年,大量地产人从总部下放到区域,从写字楼走向案场走向工地,脱下皮鞋,冲到一线打仗。

这些年来,一些房企随着业绩飞速增长组织也快速膨胀——因为乐观预期提前储备人才,组织膨胀得甚至比业绩增长更快,管理层级日益复杂,各种“总”满天飞,个别房企集团内部甚至有十几个各种主席……早就调整,下一线。

image.png

但总部也不是人越少越好。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只有25个人;万科集团总部只有150个人;但巴菲特全世界只有一个,万科也不是那么容易学的。臃肿的机构需要瘦身,但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调整,而不是盲目跟风。


下一线的总体思路没错,但操作方式因房企而异


相比“下一线”,“放权”是更早在房地产行业走热的概念,可是,多年下来,有的房企因为放权不断发展壮大;有的,因此乱了套;还有的,先规模快速膨胀,然后留下一地鸡毛……

正所谓,过犹不及,度的把握是常重要的。房企总部员工“下一线”同样如此。虽然大多数房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臃肿、人员众多的情况,但情形却不尽相同,需要分情况区别对待——


1)对管理体系完善的房企,可以多部门合并,多出的人去一线

早在2020年,媒体就报道,万科集团总部部分职能将从深圳迁往上海。调整完成之后万科集团总部仅剩150人左右,相当于海地产、保利地产的一半左右,成为头部房企中总部最“小”的。

虽然迁出的总人数只有30个左右,但却包括设计、招采、成本工程。这是因为万科集团总部原本就十分精炼了。

2010年,万科销售额突破千亿,但同时也面临着机构臃肿、人员众多、管理费用高、管理绩效下降等大企业病。

为此,当年万科就做了精简,集团总部从300人缩减到180人,区域公司总部也由此前的80多人缩减到24人。其他人都下沉到一线。

总部这么少人,怎么做事呢?万科采取的是部门合并的方式,比如,融资、投资和营销部门合并,工程、采购和质量部门合并……

这样,既精简了总部,同时还很大程度上消弭了部门墙的问题。房子不好卖时,营销会说是投资部门拿地时脑子进了水,投资部门说是营销部门不行,相互踢皮球。融资、投资和营销部门一起,不仅投资和营销在前期就可以交圈,而且投资部门还要考虑融资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其总部原来就很精炼,毋庸置疑,能在总部的都是精英,所以,下放到一线之后,犹如蛟龙入海,此后,助推公司业绩节节攀升。

对于类似万科这样,总部本来就比较精炼,管理体系健全的房企来说,如果想要进一步缩减总部,只管把人员往一线放就行了。


2)对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且层级多的,可以缩减层级精简总部

万科这样精干的总部(无论是集团还是区域)着实让人羡慕,但如黄其森所说,其实大多数中国房企都是草台班子,这一二十年发展太快了,更多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很多规模房企,是在最近一轮大行情中才杀出来的,组织随着销售规模快速膨胀,虽然也在投入极大热情进行组织建设,但管理体系的完善仍需时日。

明源君跟很多这类房企的高层甚至老板交流过,有老总很坦诚地表示:我们的打法还带着草莽的气息,不够规范,正在大力引进万科、中海等标杆房企的人才,帮我们完善……不过,双方的磨合需要一个过程,空降兵的存活率并不高。

万科“180计划”解放了城市公司生产力,杜绝了总部强管控带来的低效,固然让人羡慕,但很多规模房企还学不来。要精简总部,更多的来自于层级的缩减。

在2月6日举行的恒大2022年保交楼新年开工动员大会上,许家印透露,今年恒大要精简机构,进一步建立扁平化管理体系,严格定岗定编。春节前,恒大已经对各地区公司省公司总部进行了定编,省公司总部从1.5万人精简为5100多人,大批的员工充实到了项目一线。

再比如,某规模房企原来是“集团-业务集团-大区-城市公司-项目”五级管理,今年变成了“集团-城市公司/专业公司-项目公司”三级管理,砍掉了两个“夹层”,加上调整后的三级管理里面每一个层级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缩编,一下子就让总部的人员少了一半以上。

这种调整,一方面是精简各层级的“总部”人员,让更多人下到一线去打仗,另一方面则是集团总部要上收管理权。

另一家进行类似变革的房企,就有老总告诉明源君,之前放权确实让公司实现了更快冲规模的目标,但是也产生了很多乱象,一些投资无利可图甚至亏损,这次变革也是将城市公司的管理权往上收,进一步集中到集团总部。


3)对于为新业务储备的总部人才,大部分没办法往一线下放

2022年1月16 日,中梁集团发布公告,宣布组织架构调整,中梁控股集团总部的部分员工转岗至中梁地产集团总部,若是转岗调整完毕,还有部分员工没有找到合适岗位的人员,将予以裁退。

在本次组织架构调整中,中梁集团将裁退345人。其中,中梁控股集团总部裁退148人,新基础建设支撑集团裁退164人,其他组织裁退33人。

消息一出,立刻有不少媒体/自媒体炒作。很博眼球,但与事实出入巨大。

中梁裁撤的并非核心业务线(地产开发板块)人员。中梁控股是中梁集团专门负责业务多元化的投资集团,简单地说,就是为多元化拓展储备的人才。如今形势下,必须要做出取舍,当然是先保核心业务……

有人可能会觉得,那为啥不让他们转入地产板块呢?

公开信息显示,中梁是有让少量控股总部的人员转岗进入地产集团总部的,但是,一方面地产集团能吸纳的人也有限;另一方面,为多元化业务储备的人才,与地产开发不可能都匹配得上,一般只会保留少数核心骨干,等新的机会降临,再进行人员扩充。

类似中梁这种情况的房企,在业内不少。当下,大部分只能减员,按照劳动法给予赔偿,而不是一厢情愿的放到一线。


增加总部数量甚至人员,同样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切不可盲目跟风下一线


下一线总体思路是好的,但如上所说,有些总部的人没法下一线,只能裁撤。与此同时,对有些房企来说,也不适合大量缩减总部的人员。

新希望地产,最近几年增长很快,但在行业的暴雷声中,走得却很稳健。明源君认为,跟其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跟新希望地产执行总裁姜孟军交流时,他坦言,跟行业里同等规模的房企相比,新希望地产总部的规模要大,人员要多。

为啥呢?一是因为新希望地产是总部-城市的二极管控机制;二是新希望地产认为总部是管理的发动机,管理办法产生的摇篮,以及人才的蓄水池,总部负责输出高素质的干部和价值观到一线,一线专心负责搞好生产。

新希望坚持坚持核心人才内生培养。2018年那会,一些此前激进的房企也放缓了速度,行业内开始出现缩招甚至辞退校招生的情况。但当年年中,新希望地产新招的校招生数量就超过了2017年全年。

姜孟军表示,之所以坚持人才内生培养,是希望员工对公司的战略、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比如,新希望地产内部的培训学院,除了专业赋能,还特别注重企业文化的灌输。因为整个房地产开发周期很长,无论是拿地(不顾利润)还是建设过程中(为了利润降低品质),都很容易出现短期逐利的问题。

新希望地产城市公司的高管都由总部培养起来并下派的,大家对企业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不仅避免了诸侯情节和盲目冲动,而且做到了上下一盘棋,兼顾企业短期和长期的持续发展。

2019年,姜孟军分管营销线时,对全国9个城市公司营销负责人作了一次全国大换防,大家都很乐意接受,2020年的完美交付,也证明这次换防非常成功。就得益于员工对公司的文化认同,忠诚度高。与此同时,公司高管的流失率几乎为零……这些,共同推动了新希望地产运营的高效率。

部分标杆房企,集团总部减少了人,但很多人挪到了新设立的其他业务板块,甚至还要新增加人。


比如去年7月8日,龙湖公布了其最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宣布成立地产航道

2、总部轻量化

3、新的人事任命

调整完之后,原来的总部更轻了。因为原来集团下设的投资发展部、研发部、运营部、工程部、供应链管理部和品牌及营销部中的市场营销部门平移进了地产航道,人员方面也基本做了保留。

这是管理的下沉,跟“下一线”还是有区别。不过,这并不妨碍其将地产单独成立作为航道业务发展,使业务权责边界更为清晰,使管理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

这在行业内也不是新鲜事,此前,恒大集团也单独设立地产集团作为其地产业务的主体……

在多数房企合并区域的当下,也有房企在进行区域和组织裂变。

比如,根据媒体报道,融创调整完组织架构后,由7大区域增加到9大区域,这意味着区域总部数量增加了。对此,融创的说法是,调整后的组织架构,更有利于减小管理跨度、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综合经营管理能力

即便是极致精简总部的万科,也是一边精简,一边裂变——前年精简集团总部,去年初则新增公寓管理公司、商业服务子公司,之后又进行了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区域由5个分解为7个……


小 结


下一线的口号,总是容易给人一种壮士出征的豪迈。但是,管理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没有固定法则演算,没有精确定律,有艺术的成分。

减掉身上的肥肉,增加肌肉是必要的,而且十分紧迫,但方法不只是“下一线”。比如,有些房企一暴雷,高管率先跑路,弄得天怒人怨,不仅外部投资者、购房者愤怒,连自己员工都愤怒了,这绝不是没“下一线”背得动的锅。


版权说明:本博客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上一篇:日立电梯调试资料(20220316001)

下一篇:酒店客房服务的“五步”、“八字法”与“三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快捷导航返回顶部
润凌网络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