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是减动作,不是减人

润凌小虎子 阅读:3 2025-08-07 07:11:58 评论:0

降本增效这四个字,几乎是所有企业管理层绕不开的话题。但很多时候,执行方向从一开始就偏了。不少人把降本简单等同于裁员,把增效寄托于少用人多做事,这其实是对管理本质的误解。

image.png

企业的核心成本从来不是人力本身,而是无效动作的叠加。

一个部门里,员工每天花3小时做重复报表,2小时参加无意义的会议,1小时在跨部门沟通中来回扯皮,这些才是真正吞噬资源的黑洞。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单纯砍掉人头,剩下的人只会在更繁琐的流程里疲于奔命,最终导致效率更低、错误更多。


减动作的核心,是梳理流程中的冗余环节

比如审批流程,从申请人到最终决策者之间,是否每个节点都有不可替代的审核价值?还是说有些环节只是转发一下”“看一眼?再比如数据传递,是不是存在A部门导出表格发给 部门,部门重新录入系统的情况?这些完全可以通过系统对接解决的动作,却长期依赖人工操作,本质上就是管理上的懒惰。


优化动作要从价值产出倒推。

任何一个岗位的工作内容,都应该拆解成具体动作,然后问三个问题:这个动作能直接带来业绩增长吗?能降低风险吗?能提升客户体验吗?如果三个答案都是否定的,这个动作就该被剔除。比如有些企业要求员工每天写详细工作日志,却从来没人查阅分析,这种只为留痕而存在的动作,就是典型的无效消耗。


减动作不等于压缩必要流程

合理的审批、规范的记录、有效的沟通,这些都是保证企业有序运转的基础。关键是区分必要冗余”—— 必要动作是为了规避风险、提升质量,冗余动作是流程设计不合理、责任划分不清晰导致的额外负担。比如项目启动前的方案评审是必要的,但连续三次内容相同的评审会就是冗余。


真正的降本增效,是让每个人的动作都指向创造价值

当无效动作被剥离,员工才能把精力集中在核心工作上:销售更专注于客户开发,产品更专注于需求迭代,技术更专注于系统优化。这时候,即使人员数量不变,整体效率也会自然提升。相反,如果保留一堆无效动作,却通过裁员减少人力,本质上是用人力短缺掩盖管理低效,最终只会引发员工流失、质量下降的连锁反应。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让人的价值最大化,而不是让人的数量最小化

衡量管理水平的标尺,从来不是团队有多精简,而是每个岗位的动作有多精准。与其在裁员名单上精打细算,不如在流程优化上多下功夫——前者是减法,后者是乘法。

能被机器替代的动作早晚要被替代,能被流程优化掉的动作必须尽快优化,但人的创造力、判断力、沟通力,永远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

降本增效的终极目标,是让人和系统各司其职:系统承担重复动作,人专注于创造性工作,这才是可持续的管理模式。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    2025年8月    »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文章归档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快捷导航返回顶部
润凌网络
在线留言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