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前瞻 | 在现实与未来之间

锐菱小虎子 阅读:167 2024-01-25 08:18:58 评论:0

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痛苦与困惑是所有人穿越周期的必修课。

1.jpg

总结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我们认为是中国经济进入到下半场。中美博弈加剧,世界格局动荡、技术革命冲击和发展模式变革,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旧规则不再适用,新的玩法又没有建立起来,企业家们正站在未来与现实间的关键阶段。


王志纲老师在他的《论战略》书中对战略的表述是这样的:“战略就是我们在面临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时,如何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环节,即怎样做战略抉择,怎样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

智纲智库是一个知行合一的战略咨询机构,三十年的实操始终认为企业战略抉择要首先要“找魂”,也就是在大势把握的前提下战略抉择,在战略抉择之后一系列创新行动同样重要。


一、正确认知当下


中国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有三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中国进入到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一张蓝图画到底”的发展阶段。

关于这张蓝图,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三个纲领性文件:一个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一个是“十四五和2035远景规划”,还有一个是党的“二十大”报告。这三个报告全面描绘了中国未来5年、15年,甚至30年的发展蓝图和实施路径。


第二,中国进入到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并重”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阶段。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最大的不同,在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个特征。

企业家在评估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时,绝不能简单地用“惯性思维”判断,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从矫枉过正的发展规律来看,未来对公平的权重会多一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教育“双减”和房地产“只住不炒”,都是国家兼顾公平的具体举措,产业阵痛与长久收益,身在其中的我们,其实很多人看不到天平的砝码在移动。


第三,中国从“高速增长” 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阶段。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以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驱动的模式难以为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背景下,未来10到15年是中国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黄金期。


二、中美博弈只会走向更深


当下全球经济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中美全面博弈和战略竞争不断升级,在贸易、技术、金融、军事、政治多个领域全面展开。

大国博弈,美西方同盟、俄乌战争、以沙冲突等加剧世界分裂。在国家力量、资本力量和民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未来世界经济呈现出“美国、中国和欧盟三国演义”的分裂格局。


第一,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进程中,无可争议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

中国跃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中等收入的国家,与美国、欧盟同等经济规模相当。2022年,美国GDP25.46万亿美元、欧盟GDP16.65万亿美元、中国GDP18万亿美元。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结构总体改善,产业水平明显提升,国家竞争力不断提高,成绩斐然令人可喜。

第二,在全球化推动下,美欧中之间经济贸易关系十分密切,关联性十分强大。

2022年,中美贸易额为7594.27亿美元,同比增长0.6%;中欧贸易额为8563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如此大容量的、紧密的经济贸易关系,短期内绝不是简单的美西方同盟就能破解的。在世界经济大局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第三,在中美欧三国演义的格局中,中美博弈已经从贸易战进入到科技战。

在竞争格局中,中国是进攻者,美国是阻击者,欧洲是防守者。

目前,在科技领域我们遇到很多“卡脖子”的问题,比如,核心芯片、高端装备、底层算法、基础软件和设计工具等。中美间竞争是战略性的,是不可调和。对于美国而言,中美博弈是不计工本和不择手段的。

美国为了建立强有力的美西方同盟,不惜在欧洲挑起俄乌战争来绑架欧盟。这种方式尽管可能引发欧美间的分歧,但在中欧间产生摩擦已经发生,并带来巨大冲击和冲突。由于中俄两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欧洲正在刮起一股“政治正确风”,很多与中国紧密合作的企业表现出一种“疏远”的姿态。

美国为了限制中国高科技发展,实施一系列的非市场化管制手段,对与美国直面竞争的通讯、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企业,如华为、中兴通讯、中芯国际、大疆创新、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实施拉黑管制,遏制企业的快速成长。

中美博弈和国内经济大循环中,企业发展的机会非常非常多。例如,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格局的重构,进口替代就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国内新基建的巨大投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的创新突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等领域,都充满着无限的商机。

我们要敬畏美国对高科技保持垄断的野心,对我们警示而言,“唯有靠科技创新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之林,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中国要在中美博弈中占据领先地位,要充分利用中国广阔的市场容量、坚实的工业基础、充足的人才资源、雄厚资金支持,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还必须在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与产业生态方面下死功夫。


三、房地产行业忽略的问题


如果说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重在追求农村的社会公平,那么,房地产行业则要实现城市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兼顾。

坚持“房住不炒”国家战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着力解决人口流入多、房价高的城市的住房保障问题,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加强租赁住房权益保护,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这是国家以社会公平为准绳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的战略原则。

要实现国家房地产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客观上讲,完全依靠市场化的手段很难实现。

国有房地产企业必须在改革中担当起主力军的角色。这个目标在2016年底提出,2017年正式写入“十九大”,这是未来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纲领和法则。

现实是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对国家战略意志和决心认知不足,认为房地产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一旦出现经济下滑必然会救市。典型的“惯性思维”,在之前的历次调整中都是这样的结果。

于是乎,大家都加大土地储备、金融信贷规模和金融杠杆倍率,快步迈进千亿俱乐部和TOP50阵营,于是尾大不掉,2021年,以恒碧融等为代表的一批千亿企业暴雷,就是没有深刻领会“兼顾”两个字的内涵,把房地产当作纯市场属性引发的恶果。

2016年12月中央首次提及“房住不炒”定位后,作为一项基础性国策写入2017年“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十三五”规划,可是我们的房地产企业却不顾国家意志转变和行业进入到制度性根本性变化的现实,疯狂地向“千亿俱乐部”冲刺。

2017年,我们对房地产行业的研究已发现:

中国的城市发展从快速城市化转向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更新和智慧城市四位一体的趋势,未来新增土地越来越少;

中国房地产企业将逐渐分化,住宅地产分为政策性住宅开发商和精品特色开发商,其中,国央企业是政策性开发商的主力军;

综合性地产企业,尤其是产业地产和商业地产将走向资产管理模式,越来越呈现金融属性,但需要国家金融政策的支持,主要的房地产REITS;

未来住宅地产将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圈和省会中心城市, 4-5线的县城的重点在农村城镇化,就近安置本地非农人口转移。

在智库面对的客户中,我们强烈建议客户把大都市圈和城市更新作为企业战略的重点和重心,在地产行业平均开发利润里仅为3%—5%的背景下,我们服务企业的项目开发利润还在20%左右。

在2021年行业颠覆式大清盘背景下,避免了一场“冒进风险”。而那些大部分项目布局在3-5线城市企业,真是不可救药,到2023年如同进入ICU病房。

反思房地产行业现象,民营企业普遍坚信房地产是中国的经济支柱产业,政府不会甚至不敢“放水”。在“保增长”时必然会“保地产”,忽略了房地产的社会属性。“居者有其屋”是社会的基本需求。

今天,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格局尘埃落定,基本是民营企业出局,国央企已占据70%以上份额。国央企的使命是要担当起配合政府共同解决房地产后遗症问题。

化解当下房地产的危机,救赎大量市场化企业引发的社会问题,保证购房者的权利,救项目不救企业,则避免发生社会矛盾和纠纷。

完成房地产从市场主导转向市场和社会并重,加大建设政策性租赁房和刚需房(共有产权房)的规模,完成行业供给侧改革调整,规范房地产行业秩序。

推动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装配式建筑,智能化建设,绿色建筑等,现在由于成本增加,市场和利益驱使,房地产企业主观上不愿意使用新型技术和建设方式。

我们的观点:“惯性思维害死人”和“趋势比能力强”,这就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在2021年全线塌陷的根本。“天下大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房地产行业忽略的问题,其实是所有行业都需要重新审视的。


四、企业的高质量,才有国家的高质量


未来10到15年是中国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黄金期。

我的第一个观点,从宏观维度讲,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以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驱动的模式难以为继,我国要实现由高速增长转型为高质量发展,必须走创新驱动的新路。

根据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报告,未来对经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力的领域主要在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数字产业、智能交通、生命健康、清洁能源和新型材料等,以及具有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的颠覆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于培育新动能、构建新优势,创造新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的第二个观点,从微观维度讲,国内大部分企业最佳的创新应该建立在自有技术、市场、制造等优势的基础上,追求前瞻性、原创性,甚至颠覆性。

面对日新月异的环境,怎样创造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新的市场、新的需求;怎样在所在行业的产业链中寻找其断点、堵点和弱点进行创新突破十分关键。

具体来讲,首先,要创造新需求。既要关注传统产业品质提升和代际消费需求转变,还要挖掘和创造未来,从而培育“原始性”创新的新需求。

其次,要创造新供给。要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市场规律、满足人民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实现供给侧的变革。

其三,要创造新突破。不仅要在解决国际技术壁垒和“卡脖子”难题上有所突破,还要在从0到1、1到10、10到100,以及100到1000到10000实现创新突破,构建起从初创企业、硬核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超级企业的多层次中国创新企业群。

其四,要创造新引领。要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两个方面进行创造引领。这些都是企业创新的发力点和着力点。

我的第三个观点,从时间维度讲,未来的发展并非与之前的基础割裂,而是依次发展的,并在某些时段重合、相互借力发展。

以苹果公司为例,1976其推出第一台苹果电脑;1984年推出配备图形操作系统的麦金塔(Mac)苹果电脑;2001年,苹果OS X操作系统诞生,并将OS X操作系统+iPod数字音乐播放器+iTunes付费音乐下载平台融为一体,击败了世界数字娱乐巨头索尼(SONY)播放器,成为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音乐播放器。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iphone智能手机,这是一个集ipad+手机的科技产品,一个上网工具和流动电脑。苹果公司开启了智能手机新时代。

现在,苹果依托越来越成熟的数字化企业开发的App,用强大的计算平台(端口)服务于用户的工作、生活和通信,以划时代的革新方式改写了人类的历史,也为人们未来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图景。

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格局下,国产设备技术和替代进口的市场占比将会大幅提升。抓紧布局和集中突破制约国内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短板和进口替代的技术和产品,取得具有自主创新的成果,是一次巨大的发展机会。

一个企业的创新往往与企业的基因密码息息相关,尤其是企业的创始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认为企业的诞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一个是企业创建时的环境条件,另一个是企业家个人的潜质。这在做企业战略时非常重要!

我们的观点:在全球世界级企业背后都躲藏着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工艺和标准引领的中小企业,德国称其为隐形冠军,我国称其为专精特新企业,他们是大企业创新的基石,也是各个地方应该珍惜和挖掘的宝矿。


五、数字中国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经济社会的数字化正在向我们招手,中国正在从工业经济走向数字经济。未来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可以说数字经济是未来几十年中国最大的经济增量,可能也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第一,什么是数字经济呢?我们理解就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经济形态”。

这种经济形态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新引擎,它是继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国内外主流智库预测:数字时代的数据核爆局面正在加速形成。以大模型AI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呈现出群体性、融合性、颠覆性、硬异化特征,不同技术开始互相渗透和融合。

根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近10年度十大颠覆技术数据评估,数字技术是最活跃的颠覆性技术,与各行业融合产生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生物芯片、区块链安全网络等各类数字经济新业态。

第二,中国拥有全球10亿级大规模同时在线市场。

拥有10.5亿巨量网民(2022年6月),占全球网民数量的25%;拥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数据资源和市场容量。

据中国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年)》,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同比名义增长10.3%,占GDP比重达到41.5%,其中,数字产业化规模为9.2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为41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分别为18.3%和81.7%。

这些规模优势是未来中国企业基于海量大数据的数字产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法宝。

利用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数字产品制造能力,以数字应用场景为突破口,推进数字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应用,中国有可能走出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新路。

第三,中国正处在数字经济将要发挥关键性作用的阶段,数字经济发展要关注的三个重要趋势。

数据核爆与跨界融合推动新业态新赛道的爆发,跨界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呈现显著特征。

应用场景成为数字技术市场、独角兽企业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和未来城市塑造的焦点。

数字基建是培育数字新产业发展的底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5G网络、千兆固网、工业互联网、新型数据中心、大数据平台等网络以及芯片、软件和操作系统等技术,是数据中心、城市大脑、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支撑。

抓紧了解和布局数字产业,围绕着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服务和新开放,以数字科技为引领,以数字赋能实体为重点,推动零售、商务、金融、文化与科技与数字融合;以数字生活为纽带,发展数字消费业态,做实数字生活服务,培育企业数字竞争力是战略抉择的重要方向。

第四,在创造数字场景应用上,数字科技企业不能唱独角戏,而是要传统企业和数字科技企业相互配合的“二重唱”。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催生出许多数字应用的新场景和新业态,主要包括:互联网医疗与AI检测、机器人智能服务、多模态智能识别、自动化物流网络、企业云办公、“无接触”新零售、互联网教育、智慧城市、数字娱乐等。

数字中国下的政府与企业数字化发展,不是需要一套硬件、一套软件或一个数据库,而是需要基于某种场景下的海量数据和先进技术,更好地获得用户、洞察用户和服务用户,实现企业业绩的提升和企业决策的智能。

当今,数字产业进入到生态链的竞争时代,共建行业生态链平台是数字时代企业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小米是当下生态链企业模式的典型代表。

小米是国内家居行业的世界级领军企业。与美的、海尔、海信等传统家居类企业不同,它的发展模式是与超过300家共建生态链企业集群。小米的投资扩展到供应链公司,支持创新的技术和应用,赋能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材料、芯片和零部件企业,为先进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相关的软硬件技术提供支持,从而带来协同创新和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我们的观点:从传统互联网时代企业到人工智能时代企业,是数字中国下企业迭代的变革趋势。未来谁能够掌握先进信息技术、拥有数据资源优势,并在垂直行业创造具有牵引性的市场应用场景,谁就控制了行业竞争的制高点,主导技术和产业变革的话语权,成为行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必将诞生一批世界级核心技术和领军企业。

 

2024: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在一个多重变革交织的重要时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作为一名企业家,要想穿越未来的不确定性,千万不要刻舟求剑,想用昨天的旧船票登未来的新船。

未来是一个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的发展时代,它既面临着存量的升级,也面临着增量的破局,发现“未来”机会是一个企业的基本素质,布局“未来”赛道是一个企业的重大抉择,把握“未来”趋势是一个企业的成功关键。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生物进化中的失败者,不是适应不了当下,而是适应不了未来。只有理解现实,才能触碰未来。


我们相信在中国经济的下半场,会有一大批代言未来经济、社会和科技的新生代企业、新生代领军人物诞生!

发表评论
搜索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快捷导航返回顶部
润凌网络
在线留言
联系电话